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温水煮青蛙效应”潜能生的转化的秘密武器

“温水煮青蛙”原指青蛙在温水中感到很舒服,没想到,在逐渐升温的水中因适应温度慢慢升高而感知不到危险,但最终被煮死,这常常被用于警示“安于现状”的危害,直至送掉性命的悲惨结局。但在教学中,我们正好利用“温水”的效应,解决班级中那些“懒惰成疾”、“基础较差”的潜能生。我们可以通过营造低压力、循序渐进的“温水环境”,让潜能生在无焦虑、无感觉的状态下逐步接受“温水”作业或学习,逐渐适应“升温”的学习点,最终突破“懒”,或“升温添补”基础知识,从而达到融入正常学习环境中或追赶上学习目标。其核心作用是降低潜能生的心理抵触,以阶梯式目标引导他们积累信心,逐步激活内在动力,从而实现目标。

通常状况,潜能生常因过往学习受挫,对知识学习存在恐惧或抵触心理。“温水煮青蛙”能让他们在“无感知、无压力适应”中逐步突破学习难点,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从“能力薄弱”转到“稳步提升”的变化。

1.语文学习中:采用阶梯式引导,突破能力瓶颈

语文朗读

潜能生多因发音不准、不认识字,不会读而导致朗读不流畅,最后成了不敢开口。我们应该选择字数少、字词简单的短文,让他们在小组内小声朗读,不急于纠正错误,仅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其“敢于开口”的行为。待其能开口,会读这样的短文后,再找一些短文有长度,字词稍点有难度让他们先熟悉一下,等他们把这样的短文能读顺时,再引导他们尝试把握停顿和语气加上,指导他们多读几遍、读流畅、读流利。就会这样“温水”逐渐加温,“青蛙”在“温水升温”中养成了尝试初读、再读品读、精读悟读,最后成了有感情的朗读。例如,学生小葛天生少言,加上高烧致使记忆力低下,内向古怪的学生,读课文从不发声……。我们采用“温水”时,他起初朗读时磕磕绊绊,声音比蚊子还要低,在“低要求、多鼓励”的氛围中,他从畏惧朗读“升温”到主动举手在班级朗读,最终在学校朗读比赛中获得参与奖。

积累环节

针对潜能生“积累无方法、记忆效率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制定“每日字词句552”的微目标,而非要求背诵记忆长篇课文或大量诗词。每天早读时,督促他们理解掌握5个基础生字、词语、2个简单精美句子。通过反复听写、说话,掌握巩固。有的学生曾因背诵任务繁重而放弃积累,在微目标引导下,他每月能稳定积累100多个生字、词语、50个句子,作文中的基础语病明显减少,常年累月地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的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大幅度地提升,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习压力明显减轻,性格也开朗了不少。

写作训练

写作在小学阶段,本身就是最难“坎”,一般学生都是“望而畏惧”,不用说是潜能生了。尤其是三年级从“写句子”到“写段落”逐步过渡更是“难上加难”。“温水煮青蛙”就是在初期要求潜能生写50字左右的短句片段,主题围绕最熟悉的“我的一天”“身边的同学”等内容,教师重点批改是基础通顺度,忽略写作目标要求。当他们能轻松完成短句写作后,再引导添加“温水升温”的细节描写,将片段扩展到150-200字,学生还是迎刃而解。潜能生曾经大都是“空白作文”,在“温水煮青蛙”的训练中,他们大都从写三五句话到能完成200字左右的完整段落,作文成绩从不及格提升至及格线以上,学习中一大难题就这样在“温水”逐渐升温中迎刃而解,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值得借鉴。

2.数学学习:从基础扎根,实现能力迁移

基础知识巩固

潜能生数学学不好,大多是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回顾而巩固,致使基础概念模糊,或懒于动笔练习,导致后续学习困难。我们应该先梳理数学教材中的核心基础知识点,如整数运算、分数意义、方程定义等,每天下午用30分钟进行针对性讲解,搭配10道简单练习题,确保他们能独立完成,这样“温水”已经让“青蛙”尝到会算的甜头。例如,二年级数学白老师和我聊到她班学生快一年了,曾连乘法口诀都背不会。她用“温水煮青蛙”效应,通过每日早晨10分钟的口诀背诵(现背诵1——5的乘法口诀;再背诵6——9的乘法口诀;最后综合背诵和抽查背诵)和简单运算练习,1个月后能准确完成利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这也是“温水煮青蛙”效应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升温”,进行简单的两位数计算也是顺利掌握,这就为以后多位数计算和除法计算、学习小数运算奠定了基础。

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提升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应用题)就是数学中最为难解的困境,我们还是巧妙应用“温水”来设计“生活场景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甚至利用实物或实地勘测等降低应用难度。比如学习“元角分”时,让他们计算一下家庭用电、用水或是购买蔬菜;学习“百分数”后,让他们计算“商场打折后的商品价格”;学习“面积公式”后,测量教室、操场、校园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潜能生曾对应用题完全无从下手,在生活化题目引导下,他逐渐学会拆解题目,能独立完成基础应用题,甚至能尝试解决简单的家庭理财计算问题。

当潜能生具备一定基础应用能力后,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分析简单社会现象。例如,学习了“统计”,结合“统计”知识,让他们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并绘制简单统计图,分析“班级最受欢迎的活动”;结合“比例”知识,探讨“校园垃圾分类中可回收垃圾的占比”。这一过程中,潜能生不仅深化了数学知识理解,还提升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也是典型的“温水”升温,“青蛙”适应温度,慢慢改别了学习态度,逐渐喜欢上了学习数学乐趣。

英语学习

从“趣味单词认读”入手,每天让潜能生掌握几个基础单词的发音和含义,或通过趣味卡片、简单对话场景帮助记忆。比如:老鼠mouse(猫死)、鱿鱼lobster(死贵的)、顾客customer(坑死他们)、救护车ambuianc(俺不能死)等等,用这样的“温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待积累一定词汇后,“”学习一些日常交际用语,如“Hello”“Thank you”、“get up(起床)”“brush your teeth(刷牙)”“wash your face(洗脸)”等,然后“温水”再次升温,在班级“英语小课堂”中进行简单对话练习:“what’s up?”“what’s news?”“I’m hungry”等等。潜能生曾因英语发音差而厌恶英语,在低压力学习中,他逐渐能进行简单的课堂问答,英语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上也能适合“温水煮青蛙”。针对体能较弱的潜能生,我们先制定个性化运动目标,慢慢地“升温”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适应能力。例如,田径项目中,不要求他们与其他同学同速,先实现“先跑百米”,一段时间“连续跑200米”,“温水再升温”再逐步增加到300米、400米600米……这要逐渐性、持续性,“温水”也应逐渐加码,学生才能在每次“温水”中适应,逐渐提高自己的体能,来完成预定目标;跳绳项目中,从“每分钟跳10个、20个、30个……”开始,逐步提升数量。潜能生曾因体能差而逃避体育课,在阶梯式目标激励下,他不仅能完成规定运动任务,还主动加入班级跳绳小组,甚至还能在比赛中翘楚夺冠。

“温水煮青蛙”效应的实施途径及效果

实施途径

1.制定分层目标:依据潜能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科目标拆解为“基础层-提升层-应用层”三级,每个层级设置具体、可达成的小任务,这就是“温水煮青蛙”“升温”必备环节,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目标过高导致抵触,挫败潜能生的积极性。

2.营造关爱氛围:课堂上减少对潜能生的批评,多采用鼓励、表扬。尤其是多口头表扬:“你进步了”“这次你做很很好”“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个想法不错”等鼓励性语言;建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采用“八个一”(读、写、画、说、记、议、补、评)让优秀学生以“同伴引导”的方式帮助潜能生,降低其心理压力、引导潜能生慢慢适应,逐个击破。

3.设计基础知识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简化知识呈现形式,多结合生活实例、趣味故事;在练习设计上,以基础题为主,逐步增加中下档题比例,确保潜能生能在练习中获得成就感。

4.建立评价机制:每天对潜能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简单反馈,用“星级评价”“进步贴纸”等可视化方式记录其成长,让他们清晰看到自己的变化。

“温水煮青蛙”的实施效果

1.学习态度上彻底转变:潜能生从“逃避学习”转变为“想学习”到“愿学习”再到“爱学习”,由“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课堂上举手发言、主动提问的人数明显增加,作业提交方面基本上能完全上交。

2.学习能力方面提升:语文、数学等各科平均分较之前有所提升,尤其是基础知识点掌握较为扎实,多数潜能生能独立完成基础题和简单应用题,稍微难点也会经过思考迎刃而解。

3.综合素养和心理状态也会提升:潜能生的自信心显著增强,不再因学习困难而自卑,与同学、教师的交流更加主动;潜能生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部分学生在校园运动会、绘画比赛中获得奖项,实现了多元能力的激活。(作者: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