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泉县人社局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与工伤争议处理等难点问题,以“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为原则,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和服务下沉,不断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为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一站式”调解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石泉县人社局前瞻谋划,主动作为,于2025年4月在全市率先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一站式”调解中心,有效整合人社、法院、司法、工会、工商联等5部门资源,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协同共治合力。该中心推行“1小时响应、7天办结”快速调处机制,创新运用“背对背释法、面对面协商、专家会诊、司法确认、跟踪回访”的“调解五步法”,高效化解新型劳动纠纷12起,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8.6万元。充分运用“互联网+调解”和“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仲裁申请“指尖办”、调解过程“在线办”、协议文书“云端签”,有效降低当事人诉累。依托县零工市场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之家”,配备独立调解室和法律咨询台,提供劳动争议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岗位信息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吸纳资深仲裁员、专业律师等20余名人员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在11个乡镇建成标准化调解中心,推动35家基层调解组织完成系统注册,形成县、镇、企三级调解网络,实现“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镇、矛盾就地化解”。相关经验先后获陕西省电视台专题报道及陕西省人社厅政府网站、《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
深化“工伤速裁”试点,跑出权益保障“加速度”。针对工伤案件处理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石泉县人社局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工伤速裁”机制改革,开辟维权“绿色通道”。出台《石泉县“工伤速裁”工作方案》,推行“快收快立、快调快结”模式,全面优化办案流程。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已完成工伤认定的案件实现当日受理、当日立案、当日送达,将平均办理周期从法定的60天压缩至30天以内;对于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案件,坚持“调解先行”原则,充分依托微信“多元调解”小程序,最快3小时内完成在线调解、协议签署、文书生成及司法确认全流程。联合县人民法院设立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工作站,加强“调、裁、审”有机衔接,实现案件信息数据共享与在线流转。试点以来成功处理工伤争议30余起,涉及赔付金额479.72万元,获多方媒体关注报道。
强化部门联动与基础保障,推动调解仲裁提质增效。石泉县人社局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工作体系、深化部门协作、提升队伍能力,不断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高效入驻县综治中心,严格落实“AB岗”制度,推动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一揽子调处”。结合“人社工作进园区”“仲裁员联系服务企事业单位”等专项活动,联合社保、劳动监察、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企业开展用工风险排查,从源头预防劳动争议发生。开展“普法三进”活动,覆盖企业职工2300余人次,提升劳资双方法治意识。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培育省级劳动争议调解综合示范单位1个、市级金牌调解组织2个和金牌调解员2名,切实提高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工作质效。
通过机制创新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石泉县人社局成功推动劳动争议化解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从“单一调处”向“多元共治”的深刻转型,形成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泉方案”。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能,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人社力量。(胡雅晴)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