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临床医生手持听诊器问诊,当护士穿梭病房核对医嘱,有一个科室始终在幕后默默“解码”健康信号——这就是检验科。这里没有直面患者的频繁沟通,却用每一份精准的报告为诊疗提供“铁证”;没有手术台的紧张忙碌,却在试管与仪器间守护着生命的防线。
清晨7点,检验科的灯已率先亮起。早班技师们身着白大褂,逐一检查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等设备的状态,如同战士战前擦拭枪械。第一批标本从各个科室送达,护士站推送的标本箱里,装着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等不同类型的试管,标签上的姓名、床号、项目信息,是他们必须严守的第一道“防线”——核对,再核对,确保“人、管、单”完全一致,这是精准报告的起点。
上午9点,科室进入一天中最忙碌的“峰值期”。标本接收窗口的打印机不停吐出条码,技师们快速分拣、离心、加样,动作连贯如行云流水。在生化免疫区,仪器发出轻微的运转声,试剂针精准吸取样本,在反应杯中完成一系列化学反应;血液分析区里,一滴血经过处理,在显微镜下展开成一个微观世界,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的分类、血小板的数量,都逃不过技师们的“火眼金睛”。“这份血常规的血小板数值偏低,得手工复查确认。”一句提醒,让原本流畅的节奏稍作停顿,却正是这份严谨,避免了一次可能的误判。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操作台上,忙碌并未停歇。微生物室里,技师们正在培养皿上划线接种,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真菌,将在恒温培养箱中逐渐“显形”。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这里的培养结果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选择,每一步操作都必须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如同在“细菌战场”上精准侦察。而体液检验区,尿液、粪便、胸腹水等标本的检测同样细致,从颜色、性状的肉眼观察,到仪器的定量分析,任何一个异常指标都可能成为诊断的关键线索。
深夜11点,医院渐渐安静下来,检验科却依然灯火通明。急诊标本随时可能送达——突发腹痛患者的血淀粉酶检测、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筛查、发热患者的C反应蛋白测定,每一份标本背后都是焦急等待的患者和医生。技师们早已习惯了这种“随时待命”的状态,仪器24小时开机,试剂提前备好,无论凌晨几点,只要标本送达,就能立刻投入检测,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出具报告,为急诊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有人说,检验科是医院的“实验室”,而在这里工作的技师们,更像是“健康哨兵”。他们不与患者直接对话,却通过每一份标本、每一组数据,与疾病展开无声的较量;他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精准与严谨,为临床诊疗搭建起坚实的桥梁。那些印着“检验结果”的报告单,或许只是一张薄薄的纸,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也藏着检验科人对责任最朴素的坚守。(孙妍妍 )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