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强省

白河县冷水镇:人大代表沉下去 匠心履职映初心

“党的政策再好,落实不到群众身上就是空话。我们村干部就是要把政策‘最后一公里’走通、走实,沉下身子听民意、解民困,扎实能为老百姓办些实事。”这是白河县冷水镇川共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黄玉青始终秉持的工作信条。寒暑更迭,乡间小道、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时,川共村面临年轻后备干部“断档”的难题。当时黄玉青年仅29岁、在外担任公司部门负责人,当组织找到他时,他没有犹豫,毅然返乡,并在选举中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任职初期,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期,“白+黑和五+二”连轴转成了他的工作常态,虽然辛劳,他却勇挑重担、毫无怨言。

经过三年的历练,黄玉青已将川共村日常工作和稳定发展思路全部捋顺,班子成员团结奋进,矛盾纠纷逐步化解,产业发展日趋成熟,百姓对村委会认可度、信任度明显提高,镇党委政府对黄玉青的工作表现十分肯定,2021年,黄玉青顺利当选白河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他深知,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任职伊始,面对部分群众对他“年轻没经验”“娃娃气,没耐心”的质疑声,黄玉青勤学多问、以心换心,以“三步走”进行回应。第一步,遍访每家每户。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走遍全村612户,记录下100多条民生诉求。第二步,用制度凝聚人心。他创新推行“三坚持三报告”机制——坚持每日值守、每周碰头、每月总结;报告群众诉求、个人去向、突发情况,促使村干部带头讲规矩、干实事。第三步,坚守原则彰显公道。川共村是由原来四个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较大,偏远村组常担心被“忽视”,黄玉青便把村道硬化、亮化工程优先安排到原来的川富、川裕两个村,以实际项目回应群众关切,把群众的诉求始终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在日常走访群众时他了解到八组群众缺少活动场地,思索后便立即盘活闲置荒地,改建成便民广场,彻底解决了大家休闲娱乐、办理红白喜事“无处去”的问题。老支书杨才富由衷赞叹:“这孩子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他办事,我们放心!”

黄玉青始终把乡亲们放在心里,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用真心换真情。2024年6月,村民邓家元突发脑溢血晕倒,子女在外,家中只剩年迈的母亲。黄玉青得知后,一边紧急联系其子女,一边组织邻居火速将病人送医。因抢救及时,邓家元转危为安。考虑到该农户情况困难,为防止因病返贫,黄玉青又及时组织召开民主评议,将其纳入监测户进行帮扶。邓家元的妻子谢承珍逢人就说“村干部比亲人还亲”。

2025年初,村民曹升文家因电线老化突发火灾,三间房屋被烧毁,重建需办理一系列审批手续,曹升文一筹莫展。得知情况后,黄玉青主动帮忙,仅用两周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多亏了黄支书帮忙,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曹升文望着新房感激地说。

此外,村民办理医保、养老申报、高龄复审等业务,黄玉青也总是亲力亲为,把每个环节安排妥当,让群众少跑腿、不折腾。

今年以来,受持续干早少雨天气影响,冷水镇出现诸多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农作物生长受挫等。黄玉青化身人大代表“政策宣讲员”,逐户走访、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引导群众科学错峰用水,凝聚抗旱共识,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预警和抗旱进展,坚定群众抗旱信心;与此同时,他又是“矛盾调解员”,紧扣“随时叫、即时应、全力帮、用心解”,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今年持续干旱导致川共村二组水源地干涸,直接影响该处18户58人的安全饮水,但三组余家沟水源地暂未干涸,村上有意让二组与三组共用一处水源,可是三组部分群众因担心会影响到本组正常供水而不支持。这类情况还不止一项,川共村五组明家大院群众反映水源地干涸使得安全饮水得不到保障,村委会核实情况后,发现唯一解决的方法是从冯家大院引流,但因冯家大院饮水工程是自行筹资筹劳修建,部分群众不愿共享。为解决村组农户用水矛盾,黄玉青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村委会、乡贤逐户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方协调后终于在5月初将引水管道掩埋接通,顺利解决村组农户间饮水问题。

黄玉青带着全村一路奔跑,他深知“乡村要振兴,产业是火车头”。川共村过去无主导产业,大部分青壮年都是靠外出务工,很多年轻人不愿回来发展。为了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项目,黄玉青依托驻村帮扶单位,多次带领村上干部和人大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积极动员在外蓬勃发展的能人返乡创业。仅2024年就回引本村能人鲁祖贵和聂家奎,帮其协调帮扶政策,现已成立2家种养殖合作社,建设鸡棚两个,年养鸡2000余只,种植甘蔗30亩,种植中药材丹参、玄参30亩,养殖中蜂300余箱。带动周边劳动力通过土地租金、园区务工、自主经营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在“千万工程”、基层治理、防汛防滑等工作中,黄玉青始终冲在前面,带领党员、公益岗人员和村民一起干。在饮水工程提升、环境整治和村道美化中,群众投工投劳达80余人次,节约成本近万元。渐渐地,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要我干”转为“我要干”,“大家的事大家办”日益成为常态。

如今的川共村,道路宽阔干净,路灯整齐明亮,花栏错落有致。“以前鸡鸭到处跑、垃圾随地见,现在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多了!”村民陈德云高兴地说。驻村第一书记毛晓林这样评价:“村民意识的转变,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引导,更离不开黄玉青的以身作则,他是百姓信任的好干部,更是群众赞扬的好代表。”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为人民发声、为发展献策,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代表力量,不忘初心使命,努力做好川共村领头人和百姓的‘代言人’。”谈及未来的履职方向,黄玉青坚定地说。(通讯员 邓昌耀 何叶)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