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滨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涉及重组家庭的继承纠纷案件。承办法官以专业和耐心敲开沟通之门,最终让剑拔弩张的亲人重拾温情。
案件源于被继承人刘某留下的一份遗嘱,刘某生前将其名下房屋留给了两个继子(本案原告),可这一安排却遭到了亲生女儿(本案被告)的强烈反对。双方就遗嘱的效力问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对簿公堂。
承办法官仔细梳理案情后发现,该案涉及重组家庭中遗嘱效力的认定和继父母子女扶养关系界定等复杂问题。刘某的再婚妻子邵某,也就是二原告的生母,是串联各方当事人的关键人物。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找准矛盾症结,在法官的耐心释明下,原告同意追加其母邵某同为本案被告,而这一决定,也悄然为后续的调解埋下了“温情伏笔”。
继承纠纷最怕“一判了之”,判决虽能分清是非,却可能让亲情彻底断裂。为此,承办法官决定优先调解,尽可能为双方保留和解的空间。连续两天的调解过程,并不顺利,双方对立情绪大,原告坚持遗嘱合法有效,被告则反复强调亲生女儿理应享有继承权,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年过八旬的邵某站了出来。她深知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本着“绝不把麻烦留给子女”的态度,主动担起沟通协调的责任,言语中满是对晚辈的心疼和对亲情的珍视。法官趁势引导,一方面结合法律条文,耐心向双方解释遗嘱效力的认定标准、继子女继承权等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又从亲情角度出发,唤醒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和老人的真情打动下,双方逐渐态度缓和,不仅就遗产分配达成一致意见,更是解开了心中的隔阂,久违的亲情在法庭内重新流淌。
事后邵某特意带着一面锦旗来到法院,锦旗上“真了不起,案子调了,太感谢了”十二个字,朴实却充满力量。老人拉着法官的手,反复说着感谢,说她的心事了了,可以安度晚年了。
这起案件的化解,不仅是一次司法调解的成功,更是对“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法官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修复亲情的“摆渡人”,用耐心与专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汉滨法院将继续秉持“以和为贵”的调解理念,用温情化解每一起家庭纠纷,让公平正义与亲情温暖同行,守护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睦。(周玮南)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