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民主法治

洛川县人民检察院:数据赋能,“三举措”促推公益诉讼提质增效

近年来,洛川县人民检察院按照最高检、省市院安排部署,积极运用数字检察技术,主动担当“破难题”,勇于创新“解新题”,特别是在公益诉讼领域,通过一系列新的举措持续提升办案质效。

回应群众关切,注重公益诉讼案源获取渠道。通过数字化手段改变传统主要依靠人工摸排的方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指挥中心”“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作用,打造集线索收集、矛盾化解、法治宣传、为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监督网络。2023年以来,受理案件线索65件,立案48件,办理了体育场东侧闲置土地多年未有效利用、农业银行洛川支行大门外西侧光交箱压占人行道和盲道、移动餐厅及流动摊位无证经营、雅苑小区与万荣华府地下停车场网络无信号等一大批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案件,有效消除“头顶上、脚底下、舌尖上”等安全隐患。

科技赋能调查取证,提升办案精准度与效率。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有效解决人工调查慢、取证难问题,主动探索“科技+检察”办案模式,利用无人机覆盖范围广、高清摄像、全景扫描、动态跟踪等诸多优势,对违法现场进行拍照、录像和测量。2023年以来,借助无人机技术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0余件,大大提升了办案效率。依托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设备和特邀检察官助理的专业支持,为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勘验、取证、监测、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共检测火锅店食材、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生活噪声等18件次。

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办案,推动公益诉讼从“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转变。2024年以来,运用全国检察机关和省市院推广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成案27件,办案范围覆盖公益诉讼14个法定领域的92.86%,督促收缴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补偿费、民间借贷个人所得税等300万余元,推动各种应缴税费“颗粒归仓”,并坚持以个案办理为切口,持续推进类案监督、系统治理。今年前半年,洛川县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运用荣获全省第七、全市第一位次的成绩。

下一步,洛川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运用最高检、省市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让共性关联数据“说话”,以数字赋能,提升法律监督水平和办案质效,推动社会综合治理。(李晓民)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