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城固县龙头镇:书香润心灵 分享促成长

书页翻动的声音,是奋进路上最动听的伴奏。为进一步加强全镇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龙头镇将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活动。我们将同步在公众号开设专栏,记录书香浸润初心、思想指引实践的每一段历程。

这里,有机关干部手不释卷的专注身影——从原著中品悟治国理政的深邃智慧,在字里行间探寻服务群众的实践密码;这里,有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读书分享会上的真知灼见,将化作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这里,更有知行合一的生动答卷——把书本里的“方法论”变成田间地头的“施工图”,让墨香浸润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

以书为媒,聚思想之光;以学促干,筑奋进之基。让我们循着文字的脉络,在共读中凝聚共识,在感悟中提升本领,用知识的力量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实践。

书目推荐

IMG_256

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挖掘中共党史上的一系列处在历史关键时刻,起着极为重要作用而又鲜为人知的细节。探究党的“代表大会”的曲折,党史印记中的少有人知的故事,“党指挥枪”一路走来的足迹,老一辈领导人神采各异的特殊气质和魅力,经典著作写作、出版和翻译的背后,等等。见微知著,这些细节中有扣人心弦的内容和极为丰富的信息,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曲折而光辉历程的真实记录,为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今日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精彩回顾

火种小组共悟党史细节中的初心力量

近日,龙头镇机关“火种小组”成员围坐一堂,围绕《来路:中共党史中的伟大细节》开展首期“同读一本书”阅读分享活动。经过10天的静心研读,大家带着笔记、怀着感悟,在交流中回溯党史足迹,从细节里汲取奋进力量。

IMG_258

“书中记载的‘半条被子’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赤子之心。”分享会上,“火种小组”成员联系自身工作实际,从不同章节切入,畅谈阅读体会。有的聚焦“红军过草地时煮皮带充饥却严守群众纪律”的细节,感慨“艰苦岁月里的纪律意识,正是我们今天工作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源头”;有的联系“小岗村‘红手印’背后的改革勇气”,提出“基层工作要敢闯敢试,更要像当年那样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

IMG_259

从长征路上的军需账簿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执照,从脱贫攻坚中的驻村日记到疫情防控时的“党员先锋岗”,大家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党史细节中,梳理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脉络,并对照青年干部的职责使命,探讨如何将“为民服务”的初心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行动。“就像书中写的‘焦裕禄同志亲手种下的泡桐,如今成了兰考的‘绿色银行’,我们在村里推进的各项工作,也要想着为群众留下‘带不走的财富’。”一位成员的发言引发共鸣。

IMG_260

此次活动是龙头镇建设学习型机关的重要举措。通过“读原著、悟原理、促实践”,引导机关青年干部从党史细节中提炼工作方法、汲取精神养分,让“火种小组”真正成为传递初心、点燃斗志的“先锋队”。下一步,龙头镇将持续推进“同读一本书”活动,以书香涵养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心得交流

党建办  舒阳蕾

读《来路:中共党史中的伟大细节》里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的细节,更懂“党建引领”不是口号。从带头跳进冰水修水渠的干部,到与群众同吃同住的驻村队员,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党员在前”的分量。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这份精神体现在每一次党员志愿服务、每一回攻坚克难的一线。组织党员包联困难户、带头参与防汛抗旱,看似平凡的举动,恰是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注解。这本书告诉我们,党建的生命力,就藏在党员干部“跟我上”的担当里,藏在“群众需要处必有党徽闪耀”的坚守中。乡镇工作没有惊天动地,却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党史细节里学来的坚守,正该用在服务群众的每一个日夜中。

党建办  陈显辉

书中关于党组织建设的细节,总在提醒我们“根基在基层”的深意。无论是战火中秘密建立的党支部,还是建设时期遍布乡村的党小组,都在证明: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活力在基层。作为青年干部,日常参与村级党建工作时,常想起书中那些“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智慧。发展党员、组织生活、联系群众,这些看似常规的工作,实则是在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就像当年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三会一课”,我们如今规范组织生活、强化党员意识,都是在延续这份“抓基层、强基础”的传统,让党旗在田间地头高高飘扬。

党建办  刘星宇

书中那些女性身影,让我对乡镇妇联工作多一份深刻体悟。书中记载,抗战时期,根据地妇女纺线支前、参与生产,用柔弱肩膀扛起半边天;解放后,农村妇女学文化、搞互助,在土地改革中成为生力军。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妇女工作从来不是“附加题”,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答题”,是激活基层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投身妇女工作时,常以书中精神为指引。就像当年前辈们组织妇女识字班、互助组,我们如今妇女工作的意义,正在于让新时代的每位女性都能找到自身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传承这份“激活巾帼力量”的初心,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呼应,让更多女性在乡土间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党建办  黎安安

红军长征时,战士们用山歌、标语把革命道理讲到百姓心坎里;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深入窑洞,把政策编成快板、秧歌,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这些都教会我们,宣传的力量不在嗓门大,而在扎根深。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在新时代做思想文化宣传,何尝不是在续写这样的故事?无论是用短视频讲好乡村振兴的变化,还是在说事大院组织力理论宣讲,都要像书中前辈那样,放下“架子”、接上“地气”。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把红色故事讲成身边人能共情的身边事,才能让思想的火种在乡土间真正燎原。

综合办  万芳

抗战时期,根据地干部为确保物资分配精准,在油灯下逐笔核对账目,哪怕一分一毫也不含糊,这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恰是办公室工作的写照。结合我们自身工作来读这本书,综合办公室是上传下达的“枢纽”,文件流转、会议筹备、信息汇总,每一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就像书中干部对待账目般认真,我对待每一份通知、每一份会议记录,都需逐字核对,确保信息传达无偏差、数据统计无错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办公室工作没有“小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在这些重复、琐碎的事务中,锤炼出严谨细致的作风。

综合办  夏萌

书中关于组织建设的细节,让我对手头业务工作多一份敬畏。书中写到,延安时期,边区政府为适应抗战需要,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基层力量,提出“少而精”的用人原则;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各地按需设岗、人岗适配,让每个岗位都发挥最大效能。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道出了人事编制工作的核心:既要有制度的严谨性,更要有服务大局的灵活性。就像书中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人尽其才”,我们如今规范人事管理、优化队伍结构,都是在为基层事业筑牢人才根基。这本书教会我们,人事编制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关乎事业发展的“活棋”。守住这份初心,让每个岗位都连着群众期盼,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综合办  郭鑫

读《来路:中共党史中的伟大细节》,“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的故事让我触动颇深。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每日与报销、拨款打交道,更懂“分毫皆民脂”的分量。想起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严守财经纪律的自觉,便多了份警醒。如今每笔支出都反复核对,把好资金使用关。党史中的“严”字,正是我们守护基层财政廉洁的底气。(供稿:城固县龙头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