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治,男,现年59岁,中共党员,洛南县石门镇杨河村村医。他1984年投身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至今已有四十余载。他扎根农村,治病救人,几十年如一日,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务实的作风,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提起樊新治,石门镇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赞不绝口!
他是妙手回春的好大夫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知道,仅凭自己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看病的需求。在繁忙之余,他不断钻研临床医学业务,持续提升自己医疗水平,坚持自学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努力成为医疗技术精湛的乡村医生。
2019年大年初一的下午,邻村有一个小孩儿生急病,樊新治像往常一样,迅速带齐所需的医疗设备、药品出诊。由于前一天晚上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虽然只有几公里的路程,但那山路人烟稀少,加之冰天雪地,道路与雪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寒冷的冬日,摩托车行驶在厚厚的雪地上,发动机的轰鸣声、轮胎压过雪地的声响,还有那股疾驰而过的冷风声,混成一片,几次险些滑入深沟,但是他不顾个人安危,火急火燎地奔向生病的小孩。正是他那种“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支撑着他不畏艰险到了生病孩子家里,此时已傍晚六点多了,经诊断,孩子是急性肺炎,需要输液治疗。治疗的过程急促而又漫长,直到孩子病情减轻后,凌晨一点多钟,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
樊新治几十年扎根山区治病救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感谢他治病救人,送锦旗的乡亲络绎不绝,王贵忠、李汉治、寇玲娃、王景峰等村民送来的锦旗,只是其中的缩影。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是乡亲们对他扎根山区、治病救人的有力见证。他因高尚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群众健康服务的事迹,多次受到了县政府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扬。2006年杨河村卫生室被县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甲级村卫生室“,并连续多年被石门镇卫生院评为“先进集体”。樊新治个人在2013年度被评为“全省优秀乡村医生”,并连续多年被石门镇卫生院评为“先进个人”。
他是脱贫路上的“排头兵”
对待每个患者,樊新治都是热情接待,按照国家健康帮扶政策和报销规定,当场给予结算报销,对一些特别困难的病人,报销剩余的部分,樊新治一分都不收。村里的老人,大多数都身体不好,他运用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为他们治病。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常常上门服务,耐心为其熏蒸、熬药。他每个月都要上门去看望脱贫户,把党的健康帮扶好政策宣传给他们,像“大病救治”、“慢病签约随访”、“三个一批”、“医疗兜底保障”、“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通过他通俗易懂的讲解,乡亲们很快就掌握了,他的电话也成了咨询健康帮扶政策的热线,乡亲们亲切的称他是“健康帮扶路上的排头兵!”
他是防疫战线上的“守门人”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袭来时,他就奋战在防疫一线。2020年春节,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樊新治背着药箱,每日走家串户,穿梭在乡间小路,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守护着父老乡亲的健康。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樊新治建立线上疫情问诊微信群,在答疑解惑的同时也将防疫知识在群内进行宣传。心中有群众,脚下有行动。他把常用药品一直放在药箱中,只要一个电话,就立即送到村民家中,有时还会免费给困难村民治病,并为孤寡老人送去口罩,教会口罩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并千叮咛万嘱咐他们不要外出、不要聚集,做好自身防护。
使命记在心,责任担在肩。在送医送药的同时,樊新治每天定时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测量体温、宣传防护知识、进行心理疏导、交代注意事项,为乡亲们筑起健康防线。刚开始上门测量体温的时候,个别县外返乡人员会有排斥心理,樊新治一户户敲响他们的家门,耐心细致地做着解释工作,安抚着他们的情绪,问询了解身体状况,帮助购买生活必需品。樊新治的主动帮忙、主动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也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开始积极配合镇村两级的疫情防控工作。在新冠疫情期间,正是有着像樊新治这样一群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的村医们,用坚定的脚步与信念,夜以继日地奋战着,为广大村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成为了农村医疗卫生防疫战线的第一道“堡垒”。
他是健康知识的“播种者”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发展越来日益年轻化。樊新治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深知农村家庭挣钱不易,一个病人就能拖垮一个家庭,他励志要为全村人守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深知“治未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对自己说:“保持健康,必须预防先行,一定要做好健康知识宣传”。他不厌其烦地通过黑板报、广播、微信群、入户讲解等方式,普及卫生常识、妇幼保健知识、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预防等,如今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已成为他的主战场。经过他的努力,杨河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村有部分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知识相对匮乏 ,观念相对落后,依然存在讳疾忌医、滥用偏方等现象,这些人每每生病,樊新治愁的都睡不着觉,生怕耽搁时间导致病情加重。为了改变村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迷信观念,他不顾群众厌烦的表情,一次次登门上访,借助送医送药拉进乡亲们的感情,借机会讲解讳疾忌医、滥用偏方等陋习的危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科学就医、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广为宣传,让群众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帮助群众改变陋习,成为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的积极倡导者。
每年夏秋季节,当地流行性腹泻都会高发,看着乡亲们焦急的样子,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让他既是怜悯又是同情,他时常把药品无偿分发给乡亲们,并向他们宣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腹泻流行期间应注意的起居饮食。在他的努力下,近年来当地的流行性腹泻等流行病明显减少。
他是政策落地的“连心桥”
村医是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在基层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也是连接国家政策和村民健康的“连心桥”。他扎根乡村,熟悉每一户村民的健康状况,既能把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保政策、疫苗接种、慢性病管理等政策落到实处,又能及时反映村民的健康需求,让政策更贴合基层实际。比如给老人做健康体检、给孩子接种疫苗、宣传医保报销流程,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其实都是他在打通健康服务的“毛细血管”,让村民真正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多年来,他积极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刷写固定标语,每年举办公共卫生知识讲座不少于6次,并为本村65岁以上老年人上门通知健康体检,为产妇和新生儿坚持上门访视,为慢性病患者上门体检和指导,为0-6岁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虽然琐碎辛苦,但是却换来了全村多年未发生一例传染病流行的病例,各项惠及百姓的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均能高质量落实到位。
同时樊新治又是健康数据的收集者,他承担着收集、上报村民基本健康信息和疾病监测数据的任务,为上级卫生部门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樊新治正是杨河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那根“绣花针”,以精细、扎实的工作将千条线编织称网;更如乡亲健康的“定海神针”一般,全心全意守护百姓安康。
这就是善良、忠厚的樊新治,从他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还体现了当代村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他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始终带着“敬畏心”对待生命,带着“责任心”对待群众,带着“同理心”对待患者。始终用滚烫的职业热情服务群众,用优良的医术解除邻里乡亲的病痛,用先进的健康知识守护百姓,令人可亲、可敬!(供稿:洛南县石门镇卫生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