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时,面对千头万绪的业务工作,我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如何快速适应岗位?如何与群众和村干部有效沟通?一个个问号在我脑海中盘旋,让我既期待又有些手足无措。幸运的是,“师徒帮带”活动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汉阳镇副镇长王磊成为我的导师。正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打开基层工作之门的钥匙。
记得刚开始时,导师并没有急于让我上手具体工作,而是先带我熟悉部门的业务框架,耐心讲解每一项工作的流程和要点。“刚开始不要急,先把基础打牢,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导师的话让我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他不仅教我如何操作,更告诉我背后的政策依据和实际意义,让我对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事们也经常主动分享他们的经验心得,帮我梳理工作思路,这种团结互助的氛围让我很快融入了集体。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跟着导师去村里了解烤烟种植情况。看着他与村干部、群众像老朋友一样拉家常,在轻松自然的交谈中就把惠农政策、种植技术讲得明明白白,还能设身处地帮村里解决实际问题,我既佩服又向往。回程路上,导师语重心长地说:“基层工作光有热情不够,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政策要吃透,方法要灵活,更要带着真心和群众打交道。”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我对“为民服务”四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导师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开始尝试独立完成收表、整理数据、解答村干部疑问等工作。起初难免手忙脚乱,但导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分析问题,同事们也会及时提醒注意事项。渐渐地,我能流畅地向群众解释政策,遇到难题时学会了用导师教的“政策+实际”双维度思考,村干部们也从最初的不配合变成了主动配合我的工作。这份信任,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导师教给我的不仅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是一种扎根泥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他常说:“数据多跑一遍,群众就能少跑一趟;政策多想一层,落实就能更实一分。”这些言传身教,如同种子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在建设锦绣汉阳的征程上,我将继续以导师和优秀同事们为榜样,把“师徒帮带”的薪火转化为前进的力量,用奋斗的青春扎根乡村振兴的沃土,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年轻干部的使命担当!(赖胜蕾)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