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高原的合阳县,农业是县域经济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战场。然而,传统保险服务网络难以触达分散的农村住户,“投保难、理赔慢”“保险产品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长期制约着风险保障的覆盖。作为扎根合阳保险一线十余年的“老农险人”,安盟保险合阳支公司总经理魏林涛,以政协委员的责任感为引领,带领团队创新模式、定制产品、践行担当,不仅让保险成为农户抵御风险的“防护网”,更以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乡村振兴。
创新服务模式:打通农村保险“最后一公里”
针对合阳县11个乡镇、215个行政村中超60%农户居住在自然村(距乡镇服务点平均超5公里)、传统理赔需农户往返县城耗时耗力的痛点,魏林涛提出“主动下沉”理念。2022年起,他牵头建立“村级服务点+乡镇服务站+驻村服务专员”三级网络:每个行政村设1个由村文书或合作社负责人兼任的“保险便民服务点”,负责政策宣传与需求收集;11个乡镇设立标准化服务站,配备专职柜员处理基础业务;选拔熟悉农村情况的员工担任“驻村服务专员”,定期走村入户提供“一对一”咨询、投保指导及理赔协助。目前,该网络已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年均受理咨询超2000人次,真正实现农户“足不出村”办理保险业务。
为解决“理赔慢”问题,团队上线“线上快赔”模式:农户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损失照片、填写简易申请表,专员实地核查后,小额案件(3000元以下)当日受理、当日赔付,大额案件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赔。模式推广后,全县农业保险平均理赔时效从7个工作日缩短至2.3个工作日,农户满意度从82%提升至96%。“手机上传几张照片,钱就到账了!”受灾农户李大姐的感慨,成为服务升级的生动注脚。
聚焦产业需求:定制“特色+普惠”产品矩阵
合阳是农业大县,素有“中国红提之乡”“陕西奶牛养殖大县”之称,特色种植(红提葡萄、红薯)、规模养殖(奶牛、生猪)及小农户人身保障需求交织,但传统保险产品“标准化模板”难以匹配实际风险。魏林涛带领团队深入田间调研——与果农聊红提霜霉病损失率,跟养殖户算奶牛治疗成本,到留守老人家中了解意外医疗需求,最终形成“基础普惠+特色定制”产品体系。
在普惠领域,重点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年保费仅几十元,覆盖意外身故/伤残及医疗费用),针对留守老人、妇女等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群体。2023年通过“驻村专员上门讲解+村集体补贴部分保费”,全县参保人数突破1.2万人,累计赔付230余起、超80万元,农户感慨“花小钱买大安心”。
此外,团队简化理赔流程(取消不必要证明材料,推行“损失清单+承诺制”),开展“保险知识进乡村”活动(累计举办讲座120余场,覆盖农户3万余人次),推动农户主动投保率同比增长40%。
践行委员职责:建言资政与公益帮扶并重
作为渭南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副会长、合阳县政协委员,魏林涛将履职融入日常工作。2023年,他针对“农业保险覆盖面不足、政策性险种单一”问题,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关于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出“扩大政策性保险品类(如新增设施农业保险)、建立‘政府+保险+农户’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等举措。该信息被渭南市政协评为“2023年度优秀社情民意信息”,相关建议被纳入合阳县2024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推动新增设施蔬菜保险、樱桃种植保险等3个政策性险种,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60%。
灾害面前,他主动担当:2023年小麦条锈病爆发期间,联合农业部门为12万亩受灾小麦快速赔付210万元;奶牛养殖业因疫病损失严重,累计赔付187万元;玉米因旱灾减产,赔付67.11万元,全年累计支付农业保险赔款464.11万元,直接帮助农户挽回经济损失。此外,他组织“防灾减损培训”(累计举办20余场,惠及农户5000余人次),从源头降低风险。
公益领域,他为全县300余名环卫工人赠送防暑物资及意外保险;连续3年参与“金秋助学”活动,资助10名农村贫困大学生;带领团队加入“合阳好人”志愿服务队,开展助老扶弱活动20余次。个人先后荣获“合阳好人”“爱心大使”等称号,安盟保险合阳支公司被评为“县级乡村振兴先进单位”。
“乡村振兴,关键是让农民有安全感、发展有底气。”魏林涛表示,未来团队将下沉偏远自然村增设流动服务点,推广“保险+期货”对冲市场风险,持续关注留守老人、妇女等群体保障需求,以金融力量为乡村振兴撑起更坚实的保护伞。(供稿:合阳县政协)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