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民主法治

继父不愿与继子同住,诉请支付赡养费!看紫阳法院红椿法庭咋处理

“他老了我不管?我哪次不是半夜出去接他!”赵老大攥着手里的材料,声音里满是委屈。对面的老王坐在红椿法庭的的椅子上,气得胸口起伏,眼睛里满是不甘。

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夏末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却没能驱散这桩家庭纠纷里的“阴霾”。这场矛盾,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1990年,赵老大和赵老二的生父老赵在煤矿做工时意外身亡,留下年幼的兄妹俩和无助的母亲。经村干部和亲属协调,母亲带着孩子,与当时还是单身的老王重组家庭。此后数十年,老王又当爹又当妈,把赵老大、赵老二拉扯成人,看着他们结婚生子,本以为能安享晚年,却因家庭琐事与赵老大闹了矛盾,最终独自搬出去居住。如今老王年迈多病,生活无着,一纸诉求将继子女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赡养费。

承办法官刚接手案件,便察觉其中的复杂——时间跨度长,牵扯着三十多年的养育情分,看似是“赡养费”的纠纷,实则是两代人从“一家人”到“对簿公堂”的情感裂痕。法官没有急于开庭,先是去村委会走访,摸清当年重组家庭的来龙去脉;又特意跑到老王的住处,听听老王心里真实的想法,更明白这起案件不仅要讲法理,更要暖人心。

要解“赡养”的结,得先化“情绪”的冰

调解室里,双方一见面就剑拔弩张。老王想起自己多年的付出,越说越激动:“我起早贪黑供他们读书,他们结婚我掏空积蓄,现在我老了动不了了,却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你们要是处理不好,我就在法庭住下!”

“爸,您怎么能这么说?”赵老大急得红了脸,连忙辩解,“前几年您重病,是我妹妹托人找关系从国外买的特效药,才把病看好。您性格倔,总为点小事生闷气就离家出走,有次甚至半夜三点多就往外跑,我和我媳妇顶着寒风找了半宿才把您接回来,劝您住家里,可您住不了几天又要走。我自己有三个孩子要养,还得上班挣钱,您这样折腾,我是真的精疲力尽啊!”

法官静静听着双方的倾诉,心里渐渐有了方向:要解“赡养”的结,得先化“情绪”的冰。他先把老王请到单独的房间,递上一杯热水:“你这几十年不容易,把两个孩子从那么小养到成家,这份付出换谁都记在心里。现在一个人住,担心老无所依,心里委屈,这都是人之常情,我们都能理解。”一句话,让老王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眼眶也红了。

随后,法官又找到赵老大,语气温和却带着分量:“赵老大,你现在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养孩子有多难,你比谁都清楚。当年老王怎么把你们兄妹俩拉扯大的,那些苦日子你肯定没忘。‘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不仅是老话,更是道理。他性格倔、爱折腾,或许有他的难处,但他终究是把你养大的父亲,赡养他是你躲不开的义务。再说,孝顺不只是给钱,也得顺着老人的心意——他现在不想住一起,咱就先分开住,往后慢慢调整,总比闹僵了好。”

见赵老大的神色渐渐软化,法官又拿出《民法典》,指着相关条文耐心解释:“你看,法律明明白白写着,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继子女对受其抚养教育的继父母,也得尽这份责任。要是不履行,不光在道德上落话柄,法律上也不允许。”

情分的延续

这番话,让赵老大想起老王省吃俭用给他们买新衣服的场景,心里的抵触慢慢消散;老王也听进了法官的劝,知道孩子们确实有自己的难处,不再揪着过往的矛盾不放。

最终,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赵老大和赵老二每月定期给老王支付赡养费500元,日后若有大病,医疗费用由俩人共同承担。老王还主动说:“我家种的菜吃不完,往后我常给你们送过去,能省点是点。”

老王接过协议,看着眼前的继子,眼眶湿了:“以前是我太固执,没替你们着想。”赵老大也红了眼:“爸,是我没多体谅您,以后我常来看您。”

调解结束,已经晚上十点左右,赵老大主动提出送老王回家。镇上的大部分人家都已经关灯休息,父子俩并肩走在路边,两人路灯下的身影让法官想起朱自清《背影》一文,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子女又何尝没有望着父母背影而眼角湿润的瞬间呢?想到这,承办法官心里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

家事无小事,牵动的都是人心。这起赡养纠纷的解决,靠的不只是冰冷的法律条文,更是司法里的温度——它解开了家庭的结,也暖了两代人的心,让“养小”与“养老”的情分,重新在琐碎的日常里延续。(荆莹莹)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