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宜君县图书馆:让农耕记忆在时光里扎根

当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关于土地、汗水与收获的农耕记忆,便成了许多人心中最柔软的乡愁。8月19日,“金色浪潮 诗意乡愁”张德民《我的农耕记忆》阅读分享会在宜君县云辉乡土文学馆书仓小筑里温情落幕。这场关于土地、岁月与记忆的聚会,让农耕文化的肌理在文字与声音中愈发清晰,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拾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乡愁。

IMG_256

活动伊始,张德民老师亲自引导嘉宾们走进农耕记忆馆与乡土文学馆。生锈的犁铧、斑驳的耧车、泛黄的老照片……每一件老物件都在他的讲述中“活”了过来,它们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代人用汗水书写的生活史诗。参观者们驻足凝视,时而轻声交流,仿佛在与过去的时光对话。

随着参会领导与嘉宾的介绍,这场以“记忆”为名的聚会正式拉开序幕。大家一同回顾了张德民老师深耕乡土文学的创作历程——那些扎根大地的文字,早已成为记录农耕岁月的珍贵注脚。张德民老师分享《我的农耕记忆》创作心得时,眼中满是对土地的深情:“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泥土打了将近一辈子的交道。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大伙的喜怒哀乐,寸断愁肠,让我刻骨铭心,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是那样的强烈和温暖。”简单的话语,道尽了创作背后的赤子之心。

IMG_256

随后的诵读分享环节,成了整场活动的“情感高潮”。云辉村村民带着乡土气息的《修水库》,让人仿佛看见父辈们肩挑手扛的身影;宜君县图书馆张怡、王栋分别诵读的《回乡务农》《摇耧》,字里行间是对农耕生活的细腻描摹;程亚平的《碾场》、文卫涛的《扬场》、朱娟莉的《晒粮》……每一篇都像一幅流动的农耕画卷,在声音中铺展开来。当张欣诺念出《收豆》里“豆荚炸开的脆响,是秋天最甜的歌”时,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光。

宜君县图书馆干部的阅读感悟分享,则从另一个维度解读了作品的价值。褚晗带来的《〈我的农耕记忆〉读后小记》,细腻捕捉了文字中的烟火气;馆长郑敏分享的《向农民和那个伟大的时代致敬》,更是道出了这部作品对时代精神的记录意义。

IMG_256

活动中,张德民老师讲述了建设农耕记忆馆与文学馆的初心:“不是为了留住过去,而是为了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现场,他为嘉宾签名赠送长篇小说《希望的田野》,让这份对土地的热爱以文字为媒,继续传递。

合影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每个人脸上,也照亮了馆内那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这场关于农耕记忆的聚会虽已结束,但那些与土地相关的故事、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乡愁,将永远在时光里回响。

未来,宜君县图书馆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让更多人看见农耕文明的生命力。(供稿:宜君县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