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台区作家来文基先生的《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会暨创作座谈会在汉台区图书馆成功举办。
“透物见人”,结合文献史料,来文基先生经过八年学研写了《汉中先秦文化》一书,全书共计二十六万字,三百七十余幅图片,从“中华先祖”“汉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四个方面,将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对汉中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汉中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内涵。该书充分吸收了当代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新成果,抓住汉中先秦历史时期有根据的几个主要问题,阐释了汉中市超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与辉煌,填补了汉中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中历史文化的窗口。
参与座谈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发言辑录成集,以飨读者。
来老先生其书其人
——在来文基先生《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黄建中
一说书,二说人。
首先说书。我是前些日子从古建专家、书籍藏家芦慧杰先生手中得到这本书的。当我接到这部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在手上沉甸甸的书时,大吃一惊:来文基先生又出书了!七八年前,我与来文基先生有过一次他写书、出书的交集,当时,他拿来了与夫人魏素娟女士合写的书稿《汉中文化之旅》,这着实令我吃惊,一是惊讶先生已年到八旬,步履蹒跚,身体明显不好了,写书是个苦活呀;二是先生一辈子从事经济工作,在我想象中与文化旅游不太搭界。但这部书稿却编著的很好,将汉中文化文物景点一网打尽,绘声绘色,很好读,很耐看,对了解汉中,宣传汉中,促进汉中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于是,我陪同先生找过两个单位,希望能为这本书付梓出版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可惜的是我力量太弱,没能给先生帮上忙。后来知道这本书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了,获得了一片好评。没承想来先生和他的外孙严培午联袂又编著了今天《汉中先秦文化》这部书。这些年来,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位耄耋老人带着多病之躯笔耕不辍,著述不断的,着实令人惊讶、惊叹不已。
让我惊叹不已的还有这部书内容的厚重。它不仅仅是科普之书、学术之书,对我来说,更是一本工具之书。我自从退休之后,唯一的爱好就是一头扎进故纸堆里,挖掘和探究汉水文化、秦蜀古道文化和两汉三国文化在汉中的遗存,但浩瀚历史的文明碎片,需要你从无数典籍中去查找去论证。而来先生的这部《汉中先秦文化》之书,在很多方面给我打开了方便之门,减少了寻究之苦。书分四章, 从生命起源到人猿揖别, 从旧石器到汉中疥疙洞遗址,从汉中龙岗寺文化、西乡李家村文化、城固宝山文化到城、洋二县大量出土的青铜器,从文王祭汉山到武王伐纣,从褒国的历史故事到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从古史传说到诗经传唱,从五丁开道到秦扫六合,从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学各方靣形成一部严密严谨,立体、鲜活、全方位、综合性的知识图谱,能拥有这部书,幸甚至哉!我要说的是,在当下文化垃圾充滿纸张、荧屏和网络的时代,这是一部难得的可以永久收藏的好书,是汉中人增强文化自信需读之书,汉中要感谢来文基先生对文化的贡献!
再说人。来文基先生在退休前一直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一般来说,许多人退休后都会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先生却华丽转身,成为一位文化学者,这是令人钦佩和值得学习的。但要真正达到来文基先生这种境界的不多。先生是老大学生,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早年的大学生的知识构成是现在许多有着同等学历的人无法比肩的。除来先生之外,再举一个例子,汉中最早有着正高級别的农业专家赵志杰先生也是学自然科学的,对汉中的农业生产贡献巨大,专业论文无数。但我读过他退休后写的一本诗集,他的诗词歌赋如此之美,槛联律则如此之工,足以让现在许多专门从事文字文学的人汗颜。记得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梁中效先生曾有过一声叹息:“现在的学生怎么就不读书了?没有几个人仔细读过几本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这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还有令人叹息的,我们现在在职或已经不在职的许多人本来还是有些才华的,但有的却在长期的官场文化中将才华消磨殆尽,只剩下令人讨厌的官气;有的甚至失掉道德操守,走向歧途,可惜了。古人有一句话说的好:“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现在我们经常在说,只有文化自觉,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是这样,对个体的人也是如此,只有文化自觉才是做人的根基。
人活的是精神。很难想像,一位年近九旬,身患癌症,曾经脑梗过的年迈之人要经受多少艰辛,多大的磨难才能完成这本如此厚重之书。当你翻看书中的每一页,读到每一个字,再联想先生本人,都会感受到它的份量和不易,因此,我还要说,这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书。在这里,我要起立,向这位老人致敬!
来源: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