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7 月 21 日至 8 月 3 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童语茶香・橘乡播韵”——“1+2+3+N” 推普助农实践团,在陕西紫阳焕古镇、城关镇双坪村等地开展十余天实践,以推普为核心,联动产业、文化、民生,助力乡村振兴。
一核驱动:推普为桥,融入乡村生活
实践团以推普为核心,通过 “建基地 + 办活动” 推进工作。在焕古镇社区之家、双坪村村委会建 “普通话实践教学基地”,供村民系统学普通话。同时开展多样特色活动:腊竹村 “语言心愿” 行动,教老人说普通话并录亲情寄语;大连村 “红色童声” 朗诵课,借红色故事教儿童普通话;各村 “乡村之声” 广播站,每日用普通话播报新闻等;还为村干部开 “电商语言课堂”,传授用普通话推农产品的技能。
两线并行:筑基与拓展,双向赋能
根基建设线:分层教学,覆盖全龄。围绕 “家庭共学 365 计划”,团队按村民年龄与需求制定差异化方案。对老人,从日常用语教起,帮其克服 “不敢说”;对儿童,设拼音游戏、儿歌学唱等趣味课;还开展 “发音、气息、语速、语调” 专项训练,由达标队员授课,助村民提升语言自信。
融合拓展线:“推普 +”,激活产文动能。产业上,团队进东河村茶园,联合非遗制茶传承人建 “茶香直播间”,用普通话介绍富硒茶,助力直播带货;文化上,在焕古镇乡贤馆等阵地,培训 “文化讲解员”,教村民用普通话讲本土历史、非遗故事,增强文化传播力与村民认同感。
三链融合:构建闭环,促可持续发展
语言共育链:多元场景,强化应用。以 “社区互动 + 家庭共学” 构建场景。夜校定期开课,提升村民语言水平;社区设 “普通话情景模拟”,模拟购物、交易等场景;鼓励 “家庭共学”,让普通话走进生活,提升村民应用能力。
文化讲述链:普话传情,唤醒文化记忆。围绕紫阳红色文化与本土历史,大连村开展 “红色故事会”,助儿童学普话、传红色基因;发起 “家乡文化我来说”,鼓励村民用普话讲村史、茶故事等,还将故事整理成素材制短视频传播,让紫阳文化走向更广阔平台。
产业传播链:语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针对紫阳县富硒茶、茶旅融合等核心产业,实践团将语言能力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在茶园、茶叶加工企业等地,协助茶农优化产品介绍文案,用普通话提炼富硒茶 “富硒含量高”“口感醇厚”“生态有机” 等核心卖点;
开展 “茶旅讲解” 培训,教村民用普话介绍茶相关文化,储备旅游讲解人才;还帮茶农梳理直播流程,提升其用普话推产品的能力,助力增收。
N 维赋能:多面发力,建长效生态
除核心工作外,实践团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上,参与环境整治,助力 “和美乡村” 建设;走访道德模范家庭,协助整理 “道德积分银行” 台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产业调研上,与村干部、茶农座谈,了解产业难点与语言制约问题,提 “优化电商话术” 等建议。长效机制上,与当地签长期协议,计划全年开展不少于 6 次推普培训、4 期数字普及活动,打造标准教学模板,确保工作持续见效。
此次实践中,“童语茶香・橘乡播韵” 实践团以 “1+2+3+N” 模式为抓手,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既解决了村民 “沟通难” 的现实问题,又激活了产业、文化发展的潜在动能。团队成员用专业与热情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为全国大学生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与紫阳县的合作,让语言赋能的种子在乡村沃土持续生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来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童语茶香・橘乡播韵”实践团)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