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吴家花屋的青砖黛瓦诉说着百年沧桑,荷香稻田里鱼跃蛙鸣,千亩脆李园硕果压枝,连片烤烟田绿浪翻涌……近年来,茨沟村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凤堰梯田4A景区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字招牌,以“旅游业为纽带、特色农业为根基”,重点培育吴家花屋文旅、稻渔养殖、脆李种植、烤烟种植四大特色产业,昔日的山区小村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样板。
活化古建资源 擦亮文旅名片
“没想到山里藏着这么精致的老院子,还能体验稻渔养殖、农耕活动,孩子玩得不想走!”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在吴家花屋景区感慨道。漩涡镇将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锚定“吴家花屋”这一清代古建筑群,投入专项资金完成主体修缮,复原雕花窗棂、天井院落等历史风貌,并植入民俗展览、非遗体验等业态。村内同步打造集观光、体验、文化、美食于一体的精品线路,开发“古建研学+农事体验”一日游产品,游客可亲手参与采摘脆李、插秧、体验传统打谷机等活动。
为提升服务品质,漩涡镇引导茨沟村民改造5家旅居康养民宿,培训20名本地导游讲解花屋历史与民俗文化;在旅游旺季推出“凤堰梯田音乐会”、“梯田喜事-民俗文化展演”,通过观油菜花海、汉服游园会、乘坐热气球、民歌演唱等形式提升游客旅游品质。抓住油菜花旅游季,优化服务保障,今年游客接待量创近五年新高,带动本村及周边15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人均增收超2500元。
做强特色农业 激活产业动能
“我们的稻渔种养不打农药,大米香、鱼儿鲜,城里超市抢着要!”稻渔综合种养负责人张小江笑着说。茨沟村依托“凤堰古梯田”水源优势,精选50亩梯田推广“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选用富硒稻种,田间套养鲤鱼、桃花鱼等水产品,通过鱼类除草除虫、排泄物肥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形成“水稻护渔、渔促稻长”的生态循环。去年种植水稻500余亩,年产优质大米210吨,综合产值达150万元。
在林果产业中,茨沟村引进“青脆李”“蜂糖李”等优良品种,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800亩,邀请农技专家指导科学修剪、病虫害防治,果实甜度达18度以上。村里还建成冷藏保鲜库,通过“电商平台+社区团购”模式,将脆李销往重庆、湖北等地,丰产期脆李园总产突破50万斤,实现产值120余万元。烤烟种植则采取“订单农业”模式,与烟草公司合作推行标准化种植,2024年种植面积100余亩,亩均产值4500元,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黄金叶”。
凝聚共建合力 共享发展成果
“以前守着老房子穷熬,现在靠就地务工、本地农副产品销售、土地流转一年能挣4万多!”村民杨泽富的话道出了茨沟村人的生活变迁。为激发内生动力,村两委通过“院坝会”“村民议事厅”收集发展建议,实施“能人带动”计划,吸引3名返乡青年创办合作社、开发旅游项目;建立“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年底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全村70%以上农户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村里还完善基础设施,硬化产业路6公里,争取利用30万元旅游提升资金,将吴家花屋门前机耕路改造为游步道,增设3处网红打卡点,丰富业态,提升游客体验和农产品附加值。开展“最美庭院”和“卫生示范户”评选,引导村民整治人居环境,昔日的泥巴路变成青石板步道,闲置空地改造成小花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年成功通过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初验。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农旅+电商’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富硒菜籽油深加工系列,不断延长消费链,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茨沟村党支部书记刘辉表示。如今的茨沟村,正以多元产业激活乡村活力,在秦岭深处书写着“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篇章。(王小虎)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