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甲子重光 再启新章——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出土60年学术研究座谈会在咸阳召开

2025年8月11日,“甲子重光 再启新章——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出土60年学术研究座谈会”在咸阳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座谈会由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咸阳市文物局主办,咸阳博物院承办,旨在纪念杨家湾西汉兵马俑发掘60周年,回顾六十年来的学术历程,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推动西汉早期历史文化与文物考古研究的深入发展。

3O2A6343

1965年8月,咸阳市杨家湾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批彩绘陶俑,揭开了我国最早大规模西汉兵马俑群的神秘面纱。这一发现比秦兵马俑群出土早9年,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杨家湾兵马俑群数量庞大、阵列严整、彩绘精美,不仅为研究西汉初期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丧葬礼仪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也是秦汉文化承继与创新的重要见证。

8月11日上午,与会专家首先在咸阳博物院文庙馆区参观了“西汉军团——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陈列”,观摩了这批珍贵文物的艺术风貌与保存现状,对其精湛的彩绘工艺、写实的艺术风格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给予高度评价。

微信图片_20250812171611_1_330

随后,座谈会正式开幕。咸阳市文物局副局长丁伟致开幕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在这次浓墨重彩的文化盛宴中,各位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们能畅所欲言、极致探索,为杨家湾彩绘兵马俑保护利用开辟新的路径,把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守护好、展示好,相信通过这次思想的碰撞,一定能让“沉睡”的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活”起来、“火”起来。

3O2A6348

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咸阳博物院院长马社强致欢迎词,代表咸阳博物院向远道而来的各位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领域的权威大家,向各位致力于守护与传播同类型珍贵文化遗产、长期深耕于文物保护修复、文化利用保护前沿的教授学者们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最崇高的敬意。并提出深切期盼,推动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研究迈向纵深;聚焦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保护科技前沿技术;探索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的活化传承新途径;通过此次会议形成创新合力,让两千年前的艺术瑰宝乘着秦风汉韵,真正融入人民百姓的生活,激活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3O2A6356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作为嘉宾代表发表讲话。希望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和咸阳博物院在今后的汉代陶俑保护中坚持守正创新的保护理念,通过整合两院的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汉代陶俑保护利用的最大优势,做汉代陶俑的守护者、保护者。并且,祝愿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和咸阳博物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友谊长存、事业共新。

开幕式后,进入会议学术交流的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原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葛明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田静,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虎分别以《杨家湾汉墓考古收获的工程史料意义》《汉代着衣式陶俑》《秦马和汉马——秦俑坑陶马和杨家湾汉墓陶马对比之启示》《杨家湾兵马俑的埋葬性质与主人问题探讨》《秦汉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西汉彩绘兵马俑修复与保护》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座谈会首日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各位专家各抒己见,为后续会议的学术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8月12日,西北大学教授、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耿国华,徐州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李银德,北京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原西北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周明全等专家还将分别以《破损兵马俑虚拟修复的探索实践》《列侯的武备》《智能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数字化与文物展示新技术》为题进行专题汇报。

为扩大会议影响力,本次座谈会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陕西省文物局“文物陕西”视频号、咸阳电视台“看咸阳”APP、咸阳市广播电视台视频号、咸阳博物院官方视频号、咸阳博物院官方微博、咸阳博物院官方抖音账号等8个平台进行全程直播,累计观看量达56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公众对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学术研究的广泛关注。会议期间各平台的持续直播不仅为未能到场的观众提供了参与学术盛会的机会,也通过新媒体技术让杨家湾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与学术成果更广泛地触达社会大众,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新活力。

咸阳博物院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入与国内科研文博机构和高校的持续合作,深化学术研究,提升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讲好“咸阳故事”和“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故事”,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博力量。(李燕)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