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暨创作座谈会作者来文基先生主题发言

近日,汉台区作家来文基先生的《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会暨创作座谈会在汉台区图书馆成功举办。

“透物见人”,结合文献史料,来文基先生经过八年学研写了《汉中先秦文化》一书,全书共计二十六万字,三百七十余幅图片,从“中华先祖”“汉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四个方面,将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对汉中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汉中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内涵。该书充分吸收了当代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新成果,抓住汉中先秦历史时期有根据的几个主要问题,阐释了汉中市超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与辉煌,填补了汉中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中历史文化的窗口。

IMG_256

(一)

《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暨创作座谈会

作者来文基先生主题发言 

向参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嘉宾致敬。会上,领导的指导,专家对书的点评,同志们在座谈交流互鉴中的探索一定会提高汉中先秦文化的魅力,更是对我的鞭策。

现在,汉中市先秦时期文化较模糊,影响着对汉中市文化根脉的认知。但是,汉中有几个受到国家保护的考古遗址,每一处遗址都是时间信史,每一处文物,都是文明密码,”透物见人”,结合先秦文献、史料,写了《汉中先秦文化》,约二十七万字,三百七十余幅图片。

该书的特点是将考古资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

下面对本书中喜不自胜的四个问题,谈点感知:

第一、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该书第一篇中华先祖。在中国,各种古猿化石材料层出不穷,云南陆丰腊玛古猿为人类发源于东亚提供了证据;并为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直立人到现代人类活动和演化的连续发展提供了证据。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第二、汉中有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书中第二篇。龙岗寺遗址距今120万年,疥疙洞遗址距今10万至1.5万年,两个旧石器遗址文化遗存,基本上勾画出了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文化脉络,证实汉中有超百万年人类发展史。

新石器时期,西乡李家村、何家湾、红岩坝,南郑区龙岗寺遗址发掘的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龙山文化时期的地层秩序叠压,文化内涵是连续的。城固宝山遗址主要发掘了商代文化遗存,同时发掘有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和周代文化遗存,将新石器文化与商周文化串起来了,为研究汉中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的汉中盆地平原边缘,发掘了与祖国同步的有超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史曾未中断的连续发展,不仅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了证据,也为我们汉中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底气。汉中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第三、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根。龙岗寺遗址2001年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大遗址后,又被国家文物局批复建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疥疙洞遗址,荣获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就凭获得的荣誉称号,证明它们在我国旧石器遗址中的地位是“卓然超群”的。美国俄勒冈大学考古学教授,迈尔.阿金斯考察龙岗遗址时评价说:“此地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远东,特别是古人类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欣然题词:“我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根”。

还有一点,新旧石器两个遗址在一处重叠在一起,也实为罕见。

第四、七千年文明长卷,汉中具有独特的历史禀赋和魅力。在书中,第三篇、第四篇对此作了阐述。列几个事列:

(一) 、半坡时期的仰韶文化汉中水旱农作种植走在前列。出现了社会阶层萌芽。

距今6000年前,何家湾遗址发现了稻禾和稻粒的遗存,龙岗寺遗址发现了粟和豆的遗存。水旱农作物在同一地区种植,汉中走在仰韶文化前列。水旱农作物发展支持了人口发展,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制陶、琢玉、建筑等专业化,与此同时,促进聚落规模扩大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层开始分化,权利趋向集中,最终导向文明的形成。半坡时期晚期,何家湾遗址墓葬地有随葬品的墓仅占40%,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雕人头像和骨管线雕三人面像珍贵艺术品。出现贫富分化。半坡遗址中期的龙岗遗址 M345号墓之墓圹宽大,随葬品35件,是一般墓葬的5至6倍。还发现24件我国最早的玉器生产工具,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是个人财富占有,证明社会出现初步分化。从考古文化知道,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见证早期中国第一缕文明曙光,而汉中出现在半坡时期,早了几百年。

(二) 汉中是中国原始文化交汇节点(中心地)之一,是满天星斗中一颗明珠。

从几个考古遗址遗存知道,汉中新石器时期文化与关中渭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范畴,但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又与长江中游汉江平原大溪文化有交融蛛丝马迹。到了新石器末期,龙山文化时期的汉中又增加了更多的与巴蜀文化的交融联系。但是,汉中先秦文化有自己的根脉,自源而发,自觉而立。随着史前文化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地区文化慢慢建立了,东北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等,都有了自己的发展谱系,随后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学说逐渐形成,汉中是满天星斗中一颗明珠。地理上的相对便利促进了文化上的交流、互动与传播。汉中位于黄河、长江之间,是中国原始文化交汇中心之一,在交流互鉴中成长,形成了未曾中断的文化长河。凸显汉中位置的重要性,汉中文化的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纳融合多元素。

(三)褒国在汉中的建立,实证了中国多元一体有核心文明社会的发展。夏朝脱胎于邦国联盟,说明中原地区有了“共主”的最高统治者,加速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向前迈进,建立褒国的任务是藩屏王邦,守土卫疆。启继位后,终结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世袭制度,生产力有了发展,中原与汉中交流互鉴。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晚期的都邑,出现了最早的中国。汉中宝山遗址出土了一组属于商初期二里岗二期上层时期的青铜器,证明汉中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汉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向前发展。

(四)商朝是中国青铜器盛世。目前我国出土商代青铜器除以中原为核心的主流系统外,被认识的有“晋陕”“荆楚”“古蜀”,江西“吴城”类型外,还有咱汉中的“城洋青铜器群了”,特别是1983年洋县张村出土的牺尊和美国少可乐收藏的一件一样,使国外学者目光也吸引过来。宝山遗址商遗存有可能为高等级礼仪性的大型建筑。赵丛仓教授在城固宝山遗址发掘报告中提出“宝山文化圈”,被学术界公认。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殷实,开启了陆路、水路交通,商品交换可能普遍;四川盆地经汉中顺汉水到南阳至中原交通路线已开通。商时的汉中,社会分层明显,经济发达,军事强盛,文化先进,处于较高阶段的文明社会形态。

(五)汉中是西周核心领土。礼乐铸华夏。《诗经.大雅.旱麓》是一首绝无争议的属于汉中市南郑区的诗作。《旱麓》中“旱”山名,即今”汉山”,《旱麓》诗是一位天子主持的祭祀诗,其主旨是歌颂周文王礼贤下士,重视培养人才,得到人民拥护。那么主持祭典的天子是谁,又为什么会到”旱山”来祭典周文王呢?

商朝后期,周人在岐山建立的诸侯国,面对殷商压力,周文王继承祖宗遗志,以德治国,敬德保民的天命观,破除了神权思想,先向西征,又向南征,后又向东征得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秦岭东西南北各1500公里为核心,是周人核心领士,也是华夏文化形成的母体,这从周源出土“伐蜀”甲骨文和城洋青铜器群中出土了商末周初青铜器可以得到证实。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时,有秦岭以南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盟军参加。因周武王早逝,周公辅助成王的大分封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性的姻亲为主,“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必然给参加武王代纣的庸、蜀八个盟国分封,还得去宣读册名诰辞。当周公宣读册名诰辞来到汉中时,怀念父亲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功绩,于是召集南方诸候在汉山举行隆重庆典,歌颂文王。《旱麓》诗是对这次庆典活动的纪录,列入《诗经.大雅.旱麓》用于诸候朝贡,贵族宴飨等典礼乐歌。周公摄政时,实行等级爵位制,周公创造性发明了周礼,规范了各阶层人民行为准则,不得逾越,以此来维护社会安定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一统思想,“华夏”观念在西周形成,成为中华民族核心认同。《旱麓》诗是解开周人创业建国的一把“密钥”,可以说他是汉中文化一座里程碑。汉山是”旱麓”诗的载体,是在《诗经》中被记载着我国仅有的几座名圣山脉。

(六)秦灭巴蜀,汉中郡的建立。公元前316年,苴王逃到巴国,向秦国求援伐蜀。秦惠文王接受了司马错建议伐蜀。经蜀道在葭萌,蜀大败,蜀王被杀。秦取得胜利,建立了蜀郡、巴郡。但蜀巴二郡军距离秦较远,时有叛乱。秦管理蜀、巴还要经过汉中,得首先控制住汉中。为削弱蜀、巴势力,就从蜀郡、巴郡分别割出一块建立汉中郡。巴、蜀,汉中设郡首,受秦领导。秦国实现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扩张,势力远远超过其它六国。巴、蜀,汉中资源丰饶,人口稠密,增加了军备、生产能力,加上长江,汉江便捷的运输,成为秦东进后方保障基地,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初步基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一个空前大统一的多民族专政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

可以看出,汉中不仅是汉朝发祥地,也是周朝、秦朝的发祥地。

从上面介绍,可以看出:汉中先秦文化大都从万千年地下发掘出来的,不语自峥嵘。我们深深感到了汉中先秦文化灿烂与辉煌。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重在挖掘地方文化内函,因为旅游业,更加注重地方文化的魅力,追求个性化、沉浸式和深度体验。要因地制宜,才能破解文旅同质化。汉中先秦文化的发掘,有助于文旅事业发展。让文化旅游业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的过程,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以上所谈为座谈时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来文基

2025年8月1日

期间,参与座谈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发言辑录成集,以飨读者。(来源: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