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中国音乐学院“星火陕北・砥砺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榆林开展暑期实践研学活动

7月5日至16日,中国音乐学院“星火陕北·砥砺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由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师司思、赵辉带队,师生12人在延安和榆林开展暑期实践研学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调研、文献研习、观摩体验等多种形式,了解陕北人民在特殊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的独特文化,探寻两地红色革命精神,采集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非遗文化资源。

实践团首先赴靖边县小河会议旧址参观学习,据靖边县县委办王贵贤介绍,这里是毛泽东与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师生在历史场景中体悟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擘画全局的智慧、感受革命足迹。随后,实践团师生来到榆阳区红石峡会议旧址,一览峡谷崖壁上抗日战争时期留存的军民携手御敌的摩崖题刻,从题刻的“力挽狂澜”“还我河山”“团结抗战”等文字中体悟革命先辈的凌云壮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IMG_256

中国音乐学院暑期实践团师生参观靖边县小河会议旧址

师生走访了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民俗博物馆及榆阳区文化馆等地。作为全国唯一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系统呈现了陕北民歌从田间地头的口头创作,到融入革命历史,再至近代安波、马可等音乐家搜集整理民歌的历程。榆林市体育局副局长徐曙光向实践团师生介绍了榆林市文旅局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方面的举措,随后介绍了以劳动号子、小调、信天游为核心的陕北民歌类型。馆内场景布局与民歌艺人现场演绎呼应,其中模拟黄土高原地形的“隔山对唱”,让师生沉浸式感受“一声信天游,绕山三圈半”的魅力。实践团师生与民歌艺人对唱劳动号子《军民大生产》,大家表示“陕北民歌不只是音乐,更是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史诗,红色旋律早已融入曲调深处,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纽带。”实践团还重点采集了部分曲谱原典和陕北非遗传承人的资料。

IMG_257

实践团在陕北民歌博物馆聆听榆林小曲

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坐落于榆林老街的国家一级文化馆——榆阳区文化馆,与文化馆馆长刘豐、榆林小曲非遗传承人王青、陕北民歌歌手薛向飞以及榆阳区文工团导演、武行指导薛少孝进行座谈交流。刘豐介绍,榆林老街既是红色旧址的聚集地,更是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地。作为非遗活态传承平台,榆阳文化馆秉持“非遗小剧场,百姓大舞台”理念,每周六在馆内66座“非遗小剧场”内常态化展演秦腔、榆林小曲等非遗剧目,并运用展柜、现场演示、场景还原等方式系统呈现榆林的非遗项目。“非遗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红色文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榆林小曲非遗传承人王青分享道。刘豐、薛向飞表示,文化馆在非遗公益普及和后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活动,陕北民歌协会也在积极地吸纳青少年传承人。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到“活态传承”不仅是保护,更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采集与整理陕北红色文化与音乐资料的过程中,实践团师生深刻认识到,陕北红色精神是不朽明灯,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指引着方向,今后实践团师生要赓续红色薪火,守护文化根脉,以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在红色文化遗产中汲取青春前行力量。(文 庄颖暖 吴瀚文 司思 图 郑禹)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