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紧扣“防事故、保畅通、惠民生”主线,围绕“十大行动”,聚焦210国道穿村过镇路段城镇化改造,以“设施完善、管理精细、服务优化、快处提效”为导向,系统推进农村交通管理安全设施提升工作。
抓设施 强基础,建好农村平安路
重点“挂号”,积极寻找“切口”。210国道甘泉段全长39.44公里,途经劳山乡、道镇、县城三大辖区,车流量大、沿线村镇密集,交通安全风险突出,事故起数多。在“十大行动”中,甘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210国道为切入点,并抓住全线维修改造千载难逢的机遇,全面提升基础建设。
全线“体检”,精准研判“病灶”。联合应急管理、公路、乡镇等部门,对210国道沿线12个行政村、5处集贸市场、3所学校周边路段进行“拉网式”排查,梳理出交通标志缺失、护栏损坏、交叉路口视距不良等隐患点段9处,建立“一患一档”整改台账,落实整改责任,对照整改台账逐一销号,预计8月底联合公路段全部整改到位。
统筹“会诊”,全面消除“病根”。严格落实隐患路段 “三必上” 、隐患路口“五必上”治理要求,完成重点路段加装防撞护栏1.2公里、弯道提示牌32处、警示牌11处;增设反光钉39个、凸面镜4处、警示桩27处、施划减速震荡线800平方米、礼让行人标志6处;区间测速12路,弯道预警系统2套,红绿灯2套,计划新增测速设备10路、警示灯36处、减速带700平方米、弯道预警系统1套,预计10底全部完成安装,实现“隐患整改率100%、设施覆盖率100%”。
抓管理 强科技,筑牢安全防火墙
三级路长制,管理有方向。交警大队充分发挥交安委办作用,构建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形成“乡镇主管、交警保障、村干部参与”的工作格局,与辖区乡政府、县公路段、县交通局紧密协作、联动,确定了以乡镇长为路长,片长+辖区中队中队长为分路长,包村干部、村干部、辖区中队民辅警为村级分路长的镇、片、村“三级路长制”工作体系,持续推动农村道路精细化管理和各项措施落地落细落实。
双线网格化,管控有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在210国道设立3处检查站,实现了全时段、全路段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利用321大货车平台,对危化品运输车、货运车辆实行“GPS轨迹+电子围栏”,实现针对重点车辆的疲劳驾驶、弯道超车等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杜绝重特大涉危事故发生。
五级微信群,宣教有成效。通过“五级微信群”和劝导站,紧盯逢集过会、红白喜事、“三上三下”等重点时段,对易发突出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纠违劝导,确保了违法不上路、隐患不出村,最大限度把安全隐患治理在前端、消灭在萌芽。同时,结合近期发生在周边的交通事故案例,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村民从视觉和心灵上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危害性,让村民将交通安全知识铭记于心,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文明出行意识。
抓服务 强调解,打好警民连心牌
“巡回服务”暖民心。组建“流动车管所”专班,每月定期深入劳山乡、道镇集市、社区及偏远村庄,提供驾驶证换证、车辆检验、摩托车上牌、交通违法处理等12项业务“上门办”,累计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解决农村地区“办事远、办事难”问题。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业务办理时限压缩60%,群众平均等待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三色调解”解民忧。坚持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推行事故矛盾纠纷“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采取“事故处理交警+人民调解员+法官+保险业务人员”的团队办案方式,当事人提供理赔材料,保险公司核定赔付金额,法院业务指导和司法确认固化调解成果,实现“快处快调”的工作目标。近年来,调处率达100%以上,2025年无新增涉访案件。同时,联合保险公司、医疗急救部门推行“警保联动”“快处快赔”机制,对无人员伤亡、车损轻微的事故,通过“交管12123”APP在线定责,平均处置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30分钟,实现“零等待、快撤离”。
“双岗发力”顺民意。采用“固定岗+巡逻岗”结合模式,继承发扬女警“护学岗”,创新设立由内务科室民警组成的“高峰岗”,警力下沉一线,与城区中队民警一起布警,根据流量动态实时调整警力,由经验丰富的民警带队,落实“一岗一策”精细管理。通过双“岗”设置,实现了涉校事故“零发生”,城区主干道拥堵指数明显下降。(供稿:甘泉县公安局)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