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后拓展训练延伸,需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还要考虑从阅读、实践、生活联系等角度设计,既巩固课内知识,又拓宽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都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基于文本的阅读拓展
围绕课文主题或作者,推荐相关读物,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例:学习《窃读记》(林海音)后,明白《窃读记》讲述了一个热爱读书却家境贫寒的小女孩,为了能读到书,想尽办法偷偷去书店看书的故事。文章开篇就点明“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直接引出了主题,让学生能迅速抓住文章的核心情感线索。所以我们可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节选,或同类主题的短文(如讲述孩子对阅读热爱的故事),让学生对比不同文本中“阅读的乐趣”,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也可以节选《惠安馆》中的妞儿、秀贞,《兰姨娘》中的兰姨娘,《驴打滚儿》中的宋妈,还有整本书的主人公小英子,我们可以通过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写出自己的心里体会,读后感,也可以举办一次《城南旧事》读书分享会,增加对文学的热爱。
二、结合生活的实践活动
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家庭教育、学生学习结合,通过喜闻乐见、动手操作、体验感受等方式延伸。
例: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可以以“保护环境”、“人居环境整治”为主题,写一封倡议书,号召身边的小朋友们投身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实际行动中去。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清理一下家居周边的“脏、乱、差”,参加一次“清理广告牛皮癣”的行动等,也可以动手劳动,种植一株小树苗,为绿色地球增添一抹新绿,也可以在庭院、家庭养几盆花花草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熏陶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远大抱负。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
学习新知后,我们不要局限于记一记、背一背、写一写、说一说等机械重复的理解掌握中。我们挖掘相关联其他学科知识,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手段融为一体,多方面应用,丰富学习效率。
例: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后,结合美术课,让学生根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画一幅画;结合科学课,简单了解瀑布的形成原理;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说一说自己“身临其境”时,面对瀑布你的所见、所想、所感,从而实现语文与艺术、科学的结合。学习《大青树下的学校》,我们可以写一写“我的校园”,画一画“校园的美丽”,动手做一做“美丽的校园”等等,这样学生不会因作业的机械重复而感到烦躁,反而更有信心投入到创作之中。
四、口语与写作延伸
对于小学课文的留白之处的确不少,我们不妨利用“白”将内容加以填充,使课文的效果更加“直白”,起到开发学生思维效果。也可以通过表达和写作,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与运用。
例:学习《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以“乌鸦第二次遇到狐狸”为题,续编故事并讲给家人听,再把故事写下来,锻炼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就可以编出好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乌鸦第二次遇到狐狸……
情节一:“乌鸦再次叼着食物(如奶酪)停在树枝上,狐狸看到后故技重施,用花言巧语夸赞乌鸦的歌声动听,想让它张嘴。乌鸦记起上次的教训,任凭狐狸怎么吹捧,始终紧闭嘴巴,不肯发声。狐狸见奉承无效,又换了策略,比如假装生气嘲讽乌鸦,试图激怒它。乌鸦依然保持警惕,不为所动,最终狐狸没能得逞,灰溜溜地离开了,乌鸦保住了食物。”
情节二:“狐狸见常规方法没用,开始编造故事,说森林里要举办歌唱比赛,大家都盼着乌鸦去当评委,试图用“权威”引诱它开口。乌鸦不为所动,反而故意晃了晃嘴里的食物,像是在示威,狐狸气得直跺脚。”
情节三:“狐狸突然装可怜,说自己几天没吃东西,孩子快饿坏了,求乌鸦分一点,乌鸦依旧紧闭双唇。”
情节四:“最后狐狸想出歪招,往树上扔小石子想惊扰乌鸦,乌鸦灵活躲开,还顺势把食物往嘴里塞得更紧,狐狸只好放弃离开。”
……
这些拓展活动需紧扣课文核心,难度适中,激发学生兴趣,避免脱离教学目标。
只要我们深挖教材,根据教材要求做好课外延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基础。还能提升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拓宽知识视野,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丰富知识储备,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作者: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