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课堂来临,必之高效。何来高效,“小组合作探究”首当其冲。对于乡镇学校,高效课堂还是行之有效。不仅体现了学生是主体地位,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训练、能力提高,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兴趣和快乐。小组合作探究是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协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但实践中常因操作不当陷入误区,影响效果。以下结合具体范例,解析十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分组随意,忽视成员层次搭配
小组合作最基本的组成就是临近学生4到6名学生按照就近原则组成若干小组。小组中必须有一名优等生调控主持,最少要有一名潜能生或待进生、若干名中等生组成,其目的就是以优带差,小组共同提高。若未按优、中、差生合理搭配,易导致“强者独霸、弱者旁观”。如:我听课《飞夺泸定桥》时,在一个班级中,小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老师提出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相关词语?”随机将座位相邻的学生分为一组。结果,“学霸组”进度飞快,不论是读,找、说等迅速形成自己的见解。而由几名基础薄弱学生组成的小组,因无人引导讨论,半小时仅是读完一小段,最终只能抄袭其他组成果。
误区二:各执己见,缺乏有效议论与共识
“小组合作探究”时,议论也是想成结果的必要途径,只有经过小组内各个成员各抒己见,融会贯通,性成本小组的共同结论,汇报出来才是最有效的训练目的。但是有的小组在汇报和议论时,部分成员只坚持自己的主张,忽视他人建议,导致讨论沦为“辩论赛”,难以形成统一结论。更有甚者,有的小组甚至成了“一言堂”,压制、限制别人说话。这都成了个人“表演赛”了,其结果不仅仅偏离或有误,还有甚者毫无新意。在第五课《我是环保小卫士》“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环保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环保行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鼓励他们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环保”时,“环保措施”立即在小组讨论中展开,一学生认为应优先限制工业排放,另一学生坚持重点治理汽车尾气,两人各执一词,互相打断发言,其他成员插不上话,最终小组未能形成完整的方案。
误区三:教师问题设计随意,未抓住探究关键点
课堂提问,一定是教师熟悉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适时设计出问题。其难度不宜过于简单,不值得小组讨论,有时也不能太难,学生成了“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这都是不值得可取得。教师抛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或难度不适宜,会让小组合作失去方向,沦为无效讨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让小组“讨论一下三角形的特点”,问题过于抽象化,学生不知道“特点是什么?哪里找特点?所以个个呆如木鸡……虽然老师及时引导,但没有分解到位,致使学生们一会儿聊图形种类,一会儿扯到生活中的三角形应用,却始终没触及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最后下课了,老师匆匆板书出特点,学生也匆匆收拾了书玩去了。
误区四:重“优”轻“差”,忽视对后进生的帮助
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主导进程,忽视对基础薄弱同学的引导,导致后进生参与度低。这样的小徐合作,依旧是“蜻蜓点水”毫无效果。尤其是小组内的差生会毫无收获,导致“破罐子破摔”成了最终的“累赘”。英语小组进行对话练习时,口语好的两学生流畅完成对话后,便自顾自地讨论其他话题,完全不顾同组基础差的学生,这位差生因不会表达而一直沉默,最终只能在汇报时“滥竽充数”。最正确的做法是,当两名优等学生能熟练流畅朗读,应该分别各带一名差生,一句一句领读:“1. I like apples. They are sweet.(我喜欢苹果。它们很甜。)2. This is my cat. It’s very cute.(这是我的猫。它很可爱。)3. We go to school on Monday.(我们周一去上学。)”甚至引导正确发音,直到度准确朗读,并可以推荐他两展示,树立学习信心。
误区五:讨论浅尝辄止,不注重补充完善
在小组合作得出初步结论后,其他学生马上就雅雀无声了,因为,好学生的结论,他们认为是最正确的。所以不再深入思考补充细节,这样导致结果是片面、不完整。我们在小组合作时,一定让每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有成员经过思考,看是否有合理的见解,是否应该值得补充完整。这样才是“各抒己见”。在科学课探究“植物生长条件”时,小组讨论后认为“需要水和阳光”便停止思考。其实,在实际情况下,农村的学生都知道植物的生长还是离不开温度、土壤、养分等这些关键因素。但因没人补充,最终汇报时被老师指出明显漏洞,这样也养不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误区六:缺乏过程评价,无法及时修正方向
小组评价有其两方面,组内评价和组外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化。评价内容和方面也是处处可以。小组合作中若没有阶段性评价,成员难以知晓自身不足,易偏离探究目标。尤其是探究性的评价、总结性的评价、创造性的评价缺一不可,比如:“你的思维很独特,表述也很流利”“你是一位爱思考的学生,但是你要考虑其他方面”等等。小组预习《詹天佑》一文时,全程埋头搜集詹天佑的资料,未进行任何中间评价。直到汇报前才发现,内容全是詹天佑的介绍,完全遗漏了“社会背景”这一核心要求,也没有涉及到什么是“两头掘进法”、“垂直开凿法”,也没有抓住设计天路的精妙之处“人字型线路”的一头拉、另一头推的工作原理。致使小组合作成了形式。
误区七:汇报环节成个人展示,背离合作初衷
小组汇报时,常由1-2名“发言人”包办,其他成员沦为“听众”,失去合作意义。语文小组汇报“诗歌赏析”成果时,学生一人包揽了所有讲解,从作者生平到诗句解析滔滔不绝,同组其他3名学生全程未发言,老师追问时才发现他们对部分内容并不了解。建议每名学生负责汇报一部分,可以补充、评价队友的汇报优缺点。或者几人共同创作表演,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误区八:教师过度干预,汇报沦为“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频繁打断补充,剥夺学生的表达机会,违背合作探究的理念。小组汇报“数学应用题解法”时,学生刚说出一种思路,老师就立刻打断:“这里应该先考虑等量关系,你漏了关键步骤……”随后滔滔不绝讲解,学生原本准备的其他解法再也没机会呈现。学生还被站了十几分钟,忽视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学生的积极探究信心被“扼杀”在未汇报的摇篮里,这样学生丧失了探究的勇气和兴趣,最终只能偏科。
误区九:聚焦课内知识点,忽视拓展训练
小组合作仅局限于课本内容,不进行延伸探究,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一次听《桂林山水》课中,教师仅仅在课堂中开展一次小组合作探究,但是没有向外拓展,也没有课堂上展示成果,只是淡淡地布置了课外作业,写一写《我的校园》美。有何收效,学生会写了吗?我建议利用课堂十多分钟,让学生采用描写手法小组合作探究一下《我的校园》该怎么写?应该抓哪些方面的内容?也能口头表述一下小组的的意见。也可以写一段,相互补充一下、评价一下、参考一下。这样才是“画龙点睛”的妙笔之处,学习不会停留在基础层面。
误区十:忽视激励,不肯定优秀组或学生
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大都会直接强调结果、应用结果,忽略了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也有的会这样“下课后,你来我的办公室领小贴贴……”其实学生不在乎那个“小贴贴”,他在乎我的回答是准确的、新颖的,独创性的,我有多厉害,同学们羡慕我的,这样激励下,他才更加努力向前进。在其他学生方面会产生,这位学生很棒,我也要超越他,这样就能形成“你追我赶”学习气氛。再一次听课中,一小组在“社会调查”活动中,不仅完成了问卷分析,还实地走访了3个村庄,形成了详细的报告。但老师仅简单点评“还行”,未给予任何肯定。该组学生后续参与合作探究的热情明显下降。
以上误区提醒我们,小组合作探究需兼顾分组科学性、过程引导性、评价全面性,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让每个学生在协作中提升能力、收获成长。(作者: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